用户工具

站点工具


adf:uv_soc

差别

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。

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

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前一修订版
后一修订版
前一修订版
上一修订版两侧同时换到之后的修订记录
adf:uv_soc [2020/06/30 10:12] – [紫外可见吸收谱与自然跃迁轨道NTO、辐射跃迁寿命、跃迁偶极矩(相对论旋轨耦合:Spin-Orbit)] liu.junadf:uv_soc [2020/07/07 22:31] – [紫外可见吸收谱与自然跃迁轨道NTO、辐射跃迁寿命、跃迁偶极矩(相对论旋轨耦合:Spin-Orbit)] liu.jun
行 1: 行 1:
 ======紫外可见吸收谱与自然跃迁轨道NTO、辐射跃迁寿命、跃迁偶极矩(相对论旋轨耦合:Spin-Orbit)====== ======紫外可见吸收谱与自然跃迁轨道NTO、辐射跃迁寿命、跃迁偶极矩(相对论旋轨耦合:Spin-Orbit)======
  
-本文使用AMS2019.301完成计算。注意:这里是以$S_0$跃迁为例,如果是计算三重激发态到S0的跃迁,参数设置是类似的,只是分子的结构,应该采用该激发态结构优化成功之后的结构。那么得到的$S_0 → T_i$的数据,实际上就是$T_i → S_0$的数据。在本方法中,SOC被严格地考虑到基态、激发态中,因此此时三重态、单重态的概念实际上已经不严格成立,具体理解,参考[[adf:relativity]]。因此在激发态列表(如下文中)中,无法看出哪个是三重态,哪个是单重态。因此建议与使用微扰方法考虑SOC的算法(参考[[adf:uv_rel]])做对比,找到对应的三重态、单重态,从而得到想要的具体某个态的数据。+本文使用AMS2019.301完成计算。注意:这里是以$S_0$跃迁为例,如果是计算三重激发态到S0的跃迁,参数设置是类似的,只是分子的结构,应该采用该激发态结构优化成功之后的结构。那么得到的$S_0 → T_i$的数据,实际上就是$T_i → S_0$的数据。在本方法中,SOC被严格地考虑到基态、激发态中,因此此时三重态、单重态的概念实际上已经不严格成立,具体理解,参考[[adf:relativity]]。因此在激发态列表(如下文中)中,无法看出哪个是三重态,哪个是单重态。因此建议与使用微扰方法考虑SOC的算法(参考[[adf:uv_rel]])做对比,通过激发态能量排序信息找到对应的三重态、单重态,从而得到想要的具体某个态的数据。最明显的对照方法,是将整个分子作为一个碎片,将微扰论方法计算结果的t21文件作为碎片t21文件,进行计算,如此态与态的对照关系更为清晰,具体参考:[[adf:srtosoc]]
  
 =====参数设置===== =====参数设置=====

© 2014-2022 费米科技(京ICP备1402385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