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电荷、自旋多重度的确定

自旋多重度

电子的自旋,如果不考虑相对论效应里面的自旋轨道耦合,那么电子的自旋就是一个守恒量,因此测量它的值的时候,沿着任何方向测量,都会有两种可能性:自旋向上和向下。不过所谓的向上和向下,都是相对的,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,用一个比喻来说明:当你身处太空的时候,你无法定义何为上、何为下。量子力学规律导致:无论在哪个方向测量,都会得到向上、向下两个值,绝对值为1/2。

很多分子体系里面,电子的自旋都互相抵消了,也就是所有的电子都配对了,例如水分子,里面10个电子有5个向上、5个向下。这样,整个分子的总的自旋就是0,这就是所谓的单重态,自旋多重度为1.

如果有两个电子没有配对,例如O$_2$,总共16个电子,有7个是上下配对互相抵消的,剩下2个电子自旋朝同一个方向。这种情况下,测量自旋在某一个方向的分量的时候,会得到三个数字:1,0,-1。这就是所谓的三重态,也就是自旋多重度为三。一般如果不考虑自旋-轨道的耦合的话,自旋的值不影响整个分子的总能量,三种情况总能量是一样的,因此也是三重简并的态。所谓简并,指能量相等。

如果只有一个电子没有配对,例如-OH自由基,有9个电子,其中8个是上下配对互相抵消的,剩下1个电子自旋朝同某个方向。这种情况下,测量自旋在某一个方向的分量的时候,会得到2个数字:-1/2,1/2。这就是所谓的二重态,也就是自旋多重度为二。一般如果不考虑自旋-轨道的耦合的话,自旋的值不影响整个分子的总能量,两种情况总能量是一样的,因此也是二重简并的态。

很多过渡金属体系,自旋多重度很高,也就是很多电子的自旋没有配对。总的来说,有N个电子没有配对,自旋多重度就是N+1,也被称为N+1重态。

Spin Polarization如何确定

AMS中的Spin Polarization是指未配对电子的个数,因此奇数个电子一般而言只能是2、4、6……重态,偶数电子只能是1,3,5……重态。如果自旋极化设置不正确,例如对于中性为奇数电子的体系,如果没有设置Spin Polarization为1,那么ADF模块保存任务的时候,会在保存任务时弹出警告:Warning: The current charge and spin polarization will result in fractional occupation number。如果体系是偶数电子,Spin Polarization也就是0、2、4……,对应1、3、5……重态。

自然状态下,分子的状态可以说是能量决定一切,哪个状态能量(Total Energy或者Total Bonding Energy均可)更低,自然、稳定的状态下就偏向于处于哪个态。而能量是量子化学可以计算出来的。

例如:

值得一提的是:温度引起的电子能量变化非常小,所以一般升温并不能导致电子的激发。不过如果不同状态能量相差很小,例如在几个kcal/mol的量级,这是可以通过加热而实现电子的激发跃迁的。

另外,分子的磁矩,也就是体现在高的自旋多重度上。到底多高?这个要用户分别去计算各种可能的自旋多重度,然后看各种自旋多重度的时候,能量的情况。

涉及结构优化、过渡态搜索的Spin Polarization如何确定

关于结构优化

大多数情况下,自旋基本上不太受结构优化的影响,也就是用一个自旋态优化好结构后,用这个结构去看不同自旋的能量差值,比较的结果就可以决定整个体系的自旋极化。但是如果发现某些体系,两个自旋极化的能量差值特别小,那就要特别特别小心,需要用两种自旋分别去优化、比较。

关于过渡态

这个问题一般情况下,大致上和结构优化是一样的。但是有特例,既不常见也很常见。这种特例即“自旋翻转”现象。也就是反应物的时候可能是三重态,但是可能到过渡态或产物的时候,就变成单重态了。自旋反转的反应,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。庆幸的是,自旋反转反应不是很普遍,但常见反应里面,O$_2$参与的反应,一般就属于这种反应。反应物是三重态,但是产物是单重态,自旋在哪里反转的?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。过渡态的位置,很可能是三重态,也可能是单重态。

这种反应,一般是做IRC扫描,用两种自旋极化,把整个反应过程的轨迹扫描出来,就会得到两条能量曲线,二者之间会有一个交叉点: 真正的反应轨迹,是沿着“下方”的路径: 至于过渡态有交叉点的左侧还是右侧?计算之前,谁也不知道。实际上这种反应,去看能量曲线图,由于鞍点没了,所以实际上没有过渡态,只有一个尖端最高点。那个点在某种程度上代替过渡态,决定了反应的能垒、速率,为什么是某种程度呢?因为自旋翻转本身也是有速率的问题的。DFT研究,只到此为止,是一种近似的研究方法。

更严格的说,这个点是不能用DFT研究的,因为存在简并、态之间的窜越。

(p)EDA计算中的整体、碎片的Spin Polarization如何确定

片段的自旋的确定方式和逻辑,实际上是一样的。EDA分析中,实际上片段就是你抽象地把这个片段,放到真空里面,它自然会有它的电子态、自旋极化。然后放一起,结合成一个整体,它也会有自己的电子态、自旋极化。因此二者的逻辑是一样的。一般的体系,这个结合过程中,不会自旋翻转,因此碎片的自旋之和,必然等于整体的自旋极化。

这里要注意,自旋极化也有正负值。比如三重态,Spin Polarization为2是三重态,为-2也是三重态。所以,两个三重态的碎片放一起,即使不发生自旋翻转,也会有2种可能性:整体可能是单重态(2-2=0),也可能是5重态(2+2=4)。

结合时,出现自旋翻转的情况,目前只在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里面较为常见,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,例如这篇science就包含了这个效应:https://www.fermitech.com.cn/ams/ams_application/highlight-075/

一般先确认了整体的自旋极化,碎片的自旋极化情况。发现碎片自旋极化之和与整体自旋极化不相等时,就存在自旋翻转。这种翻转,在分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中,称之为激发。例如上面这篇文章中,金属原子自然状态是单重态,碎片也是单重态,但是整体是三重态,因此金属就需要先激发到三重态。不过所谓激发,此时并不需要真正去用TDDFT计算激发态,而是直接设置Spin Polarization=2去计算即可。

即,金属先激发到三重态,再与单重态配体结合,最后得到一个三重态的整体。

BAND怎么从结果看自旋极化

计算完毕,SCM → Output → Properties → Band gap info 略往上翻,就可以看到能带的电子占据和能量值的情况:

这里就可以看到,α比β多2个电子,即Spin Polarization=2

这些数据分别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