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工具

站点工具


adf:s-trelative

差别

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。

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

后一修订版
前一修订版
上一修订版两侧同时换到之后的修订记录
adf:s-trelative [2016/05/11 00:31] – 创建 liu.junadf:s-trelative [2017/11/23 19:08] liu.jun
行 22: 行 22:
  
 这两种方式,后者精确度更高,但前者可以计算自旋轨道耦合矩阵元。 这两种方式,后者精确度更高,但前者可以计算自旋轨道耦合矩阵元。
-后者计算得到的跃迁几率非常小(例如0.0000001以下)的激发态,并且三个激发态能量很接近,这就是对应的T1态劈裂开的3个激发态,具体可以参考[[三重态的劈裂|三重态的劈裂]]。+后者计算得到的跃迁几率非常小(例如0.0000001以下)的激发态,并且三个激发态能量很接近,这就是对应的T1态劈裂开的3个激发态,具体可以参考[[adf:splitoftriplet|三重态的劈裂]]。
 前者得到的三个态能量完全一样,不能处理三重态的劈裂问题。 前者得到的三个态能量完全一样,不能处理三重态的劈裂问题。
  
 **二,光发射** **二,光发射**
  
-第一步:优化T1几何结构,可以采用[[adf:如何计算单重态到三重态的激发_非相对论_禁阻跃迁|如何计算单重态到三重态的激发(非相对论、禁阻跃迁)]]相同的方式,一般可以忽略自旋轨道耦合。也可以将Relativity设置为Scalar,部分地考虑相对论效应(此时自旋、轨道角动量仍然没有耦合,仍然存在标准的单重态、三重态的概念)。+第一步:优化T1几何结构,可以采用[[adf:nonrels-t]]相同的方式,一般可以忽略自旋轨道耦合。也可以将Relativity设置为Scalar,部分地考虑相对论效应(此时自旋、轨道角动量仍然没有耦合,仍然存在标准的单重态、三重态的概念)。
  
 第二步:计算T1到S0的跃迁: 第二步:计算T1到S0的跃迁:
行 33: 行 33:
 参数设置与“光吸收”完全一致,**唯一的差别:此时的几何结构采用上一步优化得到的几何结构!**计算得到的S0到T1的跃迁数据,其实就是T1到S0的跃迁数据! 参数设置与“光吸收”完全一致,**唯一的差别:此时的几何结构采用上一步优化得到的几何结构!**计算得到的S0到T1的跃迁数据,其实就是T1到S0的跃迁数据!
  
-ADF软件提供**免费试用**(一般为一个月)试用申请方式见**费米科技维基百科:[[adf:trial|]]**+发射谱的计算,参 
 +  * [[adf:emissionofpho]] 
 +  [[adf:emissionofFlu]] 
adf/s-trelative.txt · 最后更改: 2017/11/26 17:36 由 liu.jun

© 2014-2022 费米科技(京ICP备14023855号